媒体报道
【温州商报】你们是最美丽的天使最勇敢的战士:胡臻

作者:管理员 来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发布时间:2020/2/22 16:49:00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医院就是前线,病房就是战场,你们就是最美丽的天使、最勇敢的战士。”2月17日,温州市委市政府致全市医务工作者及家属的一封慰问信,引起广泛关注与热议。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医务人员挺身而出、忘我工作,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人民群众,生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仁心。昨天,记者采访了一批来自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来倾听他们的故事与心声。

金浩:

疫情发生后他出车次数最多

昨天下午,金浩和急救驾驶员刚完成了一位疑似患者的转送,一层又一层的防护服下,护目镜被呼吸模糊了视线。但他管不了这些,将病人接上车后,除了按流程进行必要的操作,还要做好病人的安抚工作。

除了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温州市急救中心负责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和发热市民转运工作的跟车医生与病毒距离最近。自疫情发生后,金浩迅速投入到战“疫”前线。截至目前,他已转运确诊、发热病人30余位,是目前出车次数最多的急救医生。

2月5日晚上11点,金浩接到指令去市区某酒店去转运一位确诊病人。来到酒店才发现,病人是个小男孩。小男孩的父亲已确诊,母亲也因有症状正在被隔离,因此他一人被隔离在酒店。

当金浩看到他时,竟不自觉流下了眼泪。“他看起来还很懵懂,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金浩说,“去医院的路上,我就和他聊感兴趣的话题,尽量让他放松。”将小男孩送下车前,金浩拍了一下小男孩的肩,和他击了个掌,“就当是为他加油打气吧!”

每天,金浩要穿戴10组套件的防护服,往返于发现疑似病例的场所和各大医院。每天,他至少要工作15个小时,每运送一名患者回来,就要洗一次澡。有一天,他连续工作了17个小时,总共洗了8次澡。谈起“打破洗澡纪录”这件事,金浩笑着说:“做好自我保护容不得一点侥幸和马虎,宁可多洗几次澡。”

徐东方:

53岁护士长的“义不容辞”

自从1月22日进入隔离病区工作以来,乐清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护士长徐东方一直奋战在抗“疫”第一线。

徐东方于1988年就进入乐清市人民医院工作,至今已经32个年头。在疫情面前,今年53岁的她丝毫没有退缩:“我在感染科工作了十几年,对于这方面的工作比较熟悉,接到任务时,我觉得自己义不容辞。”

乐清市人民医院作为乐清唯一一家新冠肺炎定点医疗机构,疫情暴发初期,每天收治的病人数量增长迅速。“那个时候是我们工作强度最大的阶段,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徐东方告诉记者,刚开始人手不足,她和同事每天早上7点一直忙到晚上10点,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中午一吃完饭就马上回到工作岗位。不过,医院很快增加了一线人员,使这一现象得以缓解。

“做好自我防护,最终是为了给予病人最好的照顾。”徐东方告诉记者,一位病人在得知自己确诊之后,一度十分焦虑。为了安抚病人的情绪,她和同事除了悉心照料,还专门请了心理科医生进行辅导。“我们非常理解这位病人的恐惧和焦虑,当时只想着尽快地让他恢复起来。当这位病人出院的时候,向我们医护人员表示了感谢,这让我们心里十分感动。”

在收治患者中,有一些是孩子,“为了让孩子少受苦,我们在采血、输液扎针时,尽量争取一次成功”,徐东方说。



胡臻:

为新冠肺炎治疗注入中医力量

昨天,浙江省名中医、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中医师胡臻结束了在防疫一线的工作任务,准备前去医学观察。作为第一批前往温医大附二院瓯江口院区的医务人员,在经历十四天的奋战后,他对中西医结合战胜疫情有了更多的认识。

2月6日,在得知瓯江口院区正式运行后,当晚胡臻就主动请缨前往支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在这个危难时刻,很想尽自己的一份力。”

次日一早,他就带着行李入驻医院。由于该院区刚刚建立,初期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不过,让他高兴的是,中医团队的加入不仅鼓舞了同事们的士气,也让患者增添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为了让患者更好地了解中医治疗,我与潘小琼医生深入病房,认真查房并与患者耐心沟通,为他们制订治疗方案。”胡臻说,在疾病发展之初,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防止向重症和危重症转化。

胡臻认为,在疫情面前,每个学科都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发挥团队合作,才能取得最大的治疗效果。

正是通过中西医深度合作,发挥各自学科优势,探索出特色治疗之路,近期瓯江口院区不少患者获得了良好的恢复,并陆续康复出院。

杜爽爽:

申请在隔离病房坚守到疫情结束

“我知道我就要下火线,但我希望能继续留下来战斗到底……”日前,温州第六人民医院护士杜爽爽在完成第一轮战“疫”任务时,写下了请战书,表示要在隔离病房坚守到疫情结束。

1月17日,温州发现全省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后,治疗任务落在了温州第六人民医院。杜爽爽成为第二批进驻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虽然上岗前进行了专业培训,但进入隔离病房后困难重重。杜爽爽说,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为病人测量体温、采血、打热水,这些平时看来十分简单的护理动作,现在需要耗费很大精力。此外,指导病人雾化吸入,一遍又一遍清点物品,详细记录护理操作。整个流程下来,护目镜变得模糊,汗水浸湿衣背,整个人濒临窒息。

为了防止护目镜起雾,下病房的杜爽爽会进行各种实验,最终她发现把洗洁精涂在护目镜内侧,再用纸巾搽拭使用,可以使护目镜两三个小时不起雾。爽爽的妙方被很多同事采用,而更令她高兴的是,她的请战书得到了批准。

面对家人和朋友的不解,杜爽爽说,很多同事家里有孩子,而她是单身,又是一名党员,理应承担更多。而且,她已经熟悉整个工作节奏和流程,也摸索出了一些经验,能更好地护理患者。

蔡畅:

拼尽全力从死神手中抢回生命

大年初一,温医大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蔡畅医生作为驰援武汉的“先锋队”队员抵达武汉,到现在已经奋战了近一个月。

刚到武汉时,蔡畅看到的情况比预想中还要严重,“病人很多,而且有很多危重症的病人急需医治。”一到武汉的医院,蔡畅立即投入了高强度的工作中,“一开始我们对这个新型病毒一无所知,这让所有的医生无论是心理或治疗上,都更加谨慎。”但随着病毒的神秘面纱被逐步揭开,他们的治疗开始变得有条不紊。不过,突发状况还是会随时到来。

2月8日上午7点,蔡畅发现一名男性患者病情发展迅速,戴着氧气的状态下仍呼吸急促,血气结果显示只有42mmhg。“如果病人不转到金银潭医院,用上更好的设备,情况会更加糟糕。”蔡畅果断跟医疗团队说,“30分钟后我们出发!”

与病人家属谈话、各种签字、联系救护车、准备氧气袋……所有准备工作都在争分夺秒地进行。其间,病人因为太难受,呼吸急促地哀求:“医生啊,我不行了,就让我死在这里吧。”蔡畅轻轻地拍了拍患者,安慰他说:“有我们在,请你放心!”一路上,蔡畅克服了各种困难,于11时许将患者顺利转到金银潭医院。经过治疗,该患者的病情开始好转。

事后,蔡畅和同事不禁感叹,“这真是从死亡线上抢回来的一条生命。”

王小红:

隔离服隔不断温暖与感动

昨天是温州市中心医院护士王小红支援武汉的第28天。

正月初一凌晨,正在上夜班的王小红接到通知,她将作为浙江援鄂医疗队首批成员,一早随队出发去武汉。浙江医疗队支援的是武汉第四医院,原本是家骨科医院。

“刚入病房时,什么都没有。”王小红说,好在组长郑秀云马不停蹄地制订工作职责和操作流程,让队员们顺利接管19楼的病房。

在隔离病房里,让小红记忆深刻的是一名呼吸困难的危重症患者,虽采取了高流量氧疗,但还是呼吸艰难。“人一旦出现那种窒息的感觉,难免会表现出烦躁不安和不配合护理、治疗的情况。”那是王小红第一次随当地护士踏入隔离病房。她镇定自若地上前,试着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鼓励他树立信心。一番话居然让患者的情绪变得缓和,点头表示配合她工作。这给王小红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为了打赢这场“战役”,她和所有队员全身心投入,除了打针、发药等日常工作,还给不能自理的患者喂饭喂药、处理便溺物。虽然医护人员要穿着厚厚的隔离服给患者治疗和护理,但隔离服隔不断温暖与感动。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不少患者的病情趋于平稳。

每天回到住处,无论多累,王小红都会跟家人报平安,与两个孩子视频聊天。面对4岁的女儿追问妈妈到底何时回家,她“差点失声痛哭”,但她说,“只要患者一天天康复起来,我们再辛苦都值得。”

1月26日

过年前的一天,突然接到护士长通知,要求呼吸内科选派两人去武汉支援。

消息来得突然,虽然我与老马(马萍)都毫无准备,但作为科室最年长的护士,带头去支援武汉是我们应该有的担当,亦担得起平日其他护士叫我们一声“老师”的荣耀。我对护士长说:“那我去吧!”马萍说:“那我和丹红一起去!”

就这样,整个决定的过程不超过5分钟。这是一个朴素而自然的决定,没有特别的抗争,也无特别多的思虑,这就是我们该担当的使命。

摘自温医大附二院援汉护士胡丹红随笔

1月27日

今天是入汉第三天。可能是莫名的焦虑,凌晨4点就醒了……希望这个疫情早点儿结束,我就可以早点看到我的孩子,抱抱她们。一想到孩子,我就想哭,我很没出息。小红加油!

2月8日

胸背部痛得无法呼吸,我想应该是前一阵子,几乎每天都有病人离开(死亡),心情抑郁,再加上武汉的菜真的很麻辣(和温州的麻辣不一样)导致的。为了不拖小伙伴的后腿,为了自己能多贡献微薄的力量,我从今天开始必须保持心情愉快,耐信加达喜坚持服用,除了上班时间,在宾馆一定要休息好,保证上班有充足的精力。加油!

摘自温州市中心医院援汉护士王小红随笔

2月16日

今天是我们到武汉的第22天,也是去新病区的第一天。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熟悉的是类似的整体环境,陌生的是躺在病床上的患者。

对于前一个病区的患者,难免有些不舍,因为内心,是非常非常想亲眼看到他们康复出院的。但在新病区的患者的眼神里,我看到了相同的请求。“他们一样需要我们。”我释然了。

昨天武汉大雪纷飞。作为一个南方人,能看到雪很激动。瑞雪兆丰年,我相信胜利就在前方!

摘自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援汉护士刘君福随笔

蔡畅:当这么近距离接触病毒,当死亡就在我们眼前,才深深地感知对生命的渴望与敬畏。岁月不居,韶华莫负。当灾难来临时,国家不遗余力,警民不分昼夜,医者无论生死。我们每一个人,要用良知做铠甲,挺直民族的脊梁,成为祖国的骄傲。

胡臻:作为医者,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好本职工作,争做新时代的“逆行者”,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国家危难时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这个社会,贡献给这个社会。

王小红: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感谢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关爱,春暖花开的日子近了,我们都会平平安安的。

杜爽爽:自我加入这场战“疫”,我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那就是一切以患者康复为中心。正如慰问信中所写,“家是小写的国,国是大写的家,守护好温润之州,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救治好每位患者,是我们相同的心声”。我坚信,大家一起并肩作战,定能打赢这场战役。

徐东方:在一线工作以来,全院的齐心协力让我们备受鼓舞,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和关怀让我们倍感暖心。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相信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一定能战胜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

金浩:为抗“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再苦再累也值得。不仅我一个人,我和我的同事们心中都有一种信仰:病不灭,我不退,等待春回大地,曙光就在眼前!


原文链接:http://www.wzrb.com.cn/article994192show.html

微信扫一扫分享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