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浙江医疗队的医生。你叫什么?你一定会康复的!”
这样一句简简单单的问候,平时听起来稀松平常,没什么特别。但在武汉的隔离病房,最简单的话语也能发挥疗愈人心的作用。
浙江首批驰援医疗队队员、温医大附属第二医院的胡丹红不仅是一名护士,还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不久前,她在温州援武汉医疗队发出倡议:用最简短的话语、最柔和的语气给患者最宏大的力量,支撑他们对抗疫情的信心。
开出这个“信心处方”后,武汉普爱医院的患者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浙江医疗队的关爱。
每个患者都是独特的
不能用床号称呼TA
2013年,工作10年的胡丹红发现临床上患者和护士都有心理援助方面的需求,于是一脚踏入这个全新的领域。几年后,她考出了心理咨询师,还成了温医大护理心理学的授课老师。
这次支援武汉,她既是护士也是心理咨询师,同时护理患者的身体和心灵。
胡丹红说,在普通病房,医护管理的病人相对固定;但在隔离病房,医生是轮换的,“你不知道今天治疗、护理的病人是谁,病人也认不出防护服后的医生是谁。”
为了方便,有时候医生就会习惯性用床号来称呼患者。但在胡丹红看来,这样的称呼一下子就拉远了医患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只有你亲切喊出名字时,医生和患者的亲密关系才被启动,患者才有熟悉和亲切的感觉。”
“匈牙利精神分析师Michael Balint曾说过,医生本身就是一味药!所以我希望,我们在实施救治的同时,让我们的言行也成为创造奇迹的动力。”她说,隔离病房里医生、护士是患者唯一的依靠,所以更要投入百分百的关怀。
浙江医生抱了抱武汉患者
沉默多日的老人放声痛哭
2月11日,胡丹红在温州援武汉医疗队发出了一封倡议书,鼓励医疗队的成员“用最简短的话语最柔和的语气给患者最宏大的力量”,还列举了具体的做法。
各位勇敢的逆行者:
因着内心的感召,我们来到武汉,相信我们的努力会撑起武汉的一片蓝天。巴林特先生说:医生本身就是一味药!我倡议,在我们实施救治的同时,让我们的言行也成为创造奇迹的动力。用最简短的话语最柔和的语气给患者最宏大的力量,支撑他们对抗疫情的信心。工作中,让我们这样做:
我们亲切的呼叫患者的名字,并告诉他们我们是浙江的XXX医生/护士。
关心患者的饮食和睡眠等最基础的情况。
深情并真诚的告诉患者:“我对治愈你的疾病很有信心,你自己也要努力。”
肯定患者在此次瘟疫中的付出,比如:“你很坚强,你一定可以康复。”
“当疫情控制后,回头看自己的经历,你会发现你有多么了不起!”
看见并接纳患者内在的情绪,与患者同在:“你的遭遇我已经了解,你一定很害怕/很悲伤,我们会陪你一起。”
如果可以,握握患者的手,拍拍他们的肩旁,轻轻地拥抱他们。
在这封倡议书的感召下,医护们更加注重和患者的交流,习惯了查房时自报家门,亲切地叫患者名字。
一位医生和患者拥抱在一起
武汉普爱医院住着一位老人,她的丈夫、妹妹都因新冠肺炎去世,当医生的儿子随后也被感染了。短短几十天里,她遭遇了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
胡丹红说,入院后,老人家话特别少,神情麻木,眼神哀伤,几乎不和医护交流,可以看出内心的绝望。后来有一位医生查房时,轻轻问了一句,“我抱抱你好不好?”老人的眼泪瞬间像决堤一样流下来,放声痛哭。
“之前这个老人的情绪没有得到宣泄,她内心的脆弱没有被看见,一旦让她感受到有人愿意接纳自己、帮助自己,瞬间就释放了内心的情感。”哭完后,老人向医生深深鞠了个躬,说了声“谢谢”。
胡丹红说,在武汉工作的这段时间,她常常被患者的坚韧、勇敢和善良打动。她所学的叙事医学提倡:贡献是双向的。在巨大的苦难面前,身为医护人员的她也从武汉患者身上遇见了生命的力量。
摘自:钱江晚报 20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