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浙江首批驰援医疗队队员,温州医科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胡丹红护士已经在武汉工作了近一个月时间。一个月以来,她最大的感受不是辛苦和疲惫,而是患者们带给她的感动。
“这场战疫中,病人才是我们故事的主角。他们的勇气与顽强值得我们去看见,去肯定,去发扬。”
于是,胡丹红护士写下了郑丹的故事。同时与恶性肿瘤和新冠肺炎斗争的她说,“不管有多么艰难,我都要活下来。”
郑丹,42岁,18岁从东北来到武汉,便在此生根发芽。郑丹从事零食销售,丈夫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两人育有十岁的孩子。
2019年的年底,郑丹刚刚被诊断为恶性淋巴瘤,接受化疗第二天,她就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随后新冠肺炎核酸测验阳性,于大年三十收治于武汉第四人民医院19楼病区。同时,她的丈夫也被隔离。
当时她的白细胞最低只有0.39*109。正常人的白细胞正常范围是4-10*109。随着疾病的进展,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郑丹的症状越来越严重,呼吸困难,无法翻身,一切生活靠护士帮助。
然而,她很意外顽强地地挺了过来,而且病情在慢慢好转。现在的郑丹生活已经可以自理。
她告诉我说,有一次,上了厕所之后。整个人冒冷汗,就直接倒在床边,过了好久好久,呼吸困难才缓过来。那个时候她特别绝望。
但是她一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孩子,她就告诉自己,“不管有多么艰难,我都要活下来。”她说,每次吃饭,胃口不好,但是一想到要活下去,她就坚持全部吃完。
故事的主角,郑丹
我问郑丹,“如果你给你的这次经历取一个名字的话,你会叫它命名为什么?”郑丹起初说,她没有想过。在我用叙事外化命名的方式去引导她,邀请她去描述这次经历的具体感觉,她随后微笑着说那就叫“从黑暗到黎明”。
我问她,“这个从黑暗到黎明的故事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郑丹说:“原来自己可以这么顽强。”“我可以承担那么多的困难和艰辛,真是没想到!”“发现自己原来是如此有韧性。因为之前我一直是比较娇贵的,而且从来没有生过病。没有想到一生病就生恶性淋巴瘤这么大的疾病,已经很吓人了。但是……很残酷的是,马上被感染新冠肺炎。”
说到此处,郑丹的眼里饱含泪水,但是依旧面带微笑,她继续说道:“我一定要坚持,为了我的儿子、丈夫、父母,他们每天都在鼓励我!我现在明白,平时生活中常常被忽略的却是最值得珍惜的。”
她还说,“在新冠肺炎前恶性淋巴瘤都不是一回事。因为淋巴瘤可以化疗,之后还有希望。而此次肺炎,突然来袭,几天内就让我感到我要死了,想起来,有些后怕,但是,我一定坚持。”
在武汉前线,我亲历到瘟疫的严峻。我想,像郑丹这样经历的武汉人应该还有很多。无疑,郑丹是勇敢的,也是幸运的。对她的四次访谈(每次20分钟)中,我深深地被打动,我感受到生命的顽强,生生不息。假如是我,我不一定能承受如此之重。
正如叙事医学所提倡:贡献是双向的。作为护士和心理咨询师,我照顾她、鼓励她,同时,她也给我遇见生命的力量和价值的肯定。我告诉郑丹,她是我学习的榜样,也可以是更多人学习的榜样。
郑丹和胡丹红护士一起
我希望能够更多人看到郑丹的故事,看到在此瘟疫中的病人是我们故事的主角。他们的勇气与顽强值得我们去看见,去肯定,去发扬。我把这个故事写出来,希望能够激励到更多的武汉人,也希望能够激励更多在生活中艰辛打拼的人。
原文链接:http://www.thehour.cn/news/348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