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室之C04(医生篇)——你的光明 我的心愿
作者:院办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0/5/27 0:00:00
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光明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意味着幸福。然而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人因各种原因患上了眼疾甚至失明。在我院C04病区,眼科医生们遵循着“你的光明,我的心愿”的精神,认真履行职责,努力为每一位眼病患者解除痛苦,带来光明。 眼科在我院并不属于大科室,但却是我院最早拥有病房的两个科室之一,温州医学院最早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医院重点学科。目前主持着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项省市级课题,主持着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多次获得各种省级科技进步奖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不仅仅指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眼科设备,还包括了医务人员过硬的技术。近年来,在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眼科完成了许多重大手术,开展了许多新医疗技术项目,如2009年在国内率先开展白内障手术中多焦人工晶体(+3D)植入术,术后20余例病人十分满意,不仅获得了清晰的远视力,而且同时有满意的中近视力,可以摆脱眼镜,方便的进行电脑操作和阅读;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及眼外伤近1000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从2002年开始,对低体重和极低体重早产儿进行了视网膜病变筛查和视力检测,率先在国内使用间接检眼镜输出激光装置控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目前已成功的为近20例患者进行了激光治疗,为患儿带来了健康;而像难治性青光眼、泪道再通技术、角膜移植、眼眶骨折修复及眼整形技术、后巩膜加固、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眼等手术,在省内外均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精湛的技术背后是医者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刻苦专研的精神。眼科的施明光教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着手对婴幼儿客观视力检查方法和视力发育生理学进行研究,并利用自行研制发明的“婴幼儿视力仪”在门诊开展了婴幼儿客观视力的检查项目。目前,“婴幼儿视力仪”国家发明专利已经于2010年1月10日公示,其第三代仪器正在研制中,并将作为正式产品向国内外眼科推介。施明光教授发明的又一项专利产品“显微定量角膜检查镜”获得了浙江省科技厅的科技成果登记证书,现正申报2010年度浙江省卫生创新奖。整个眼科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严谨的科研精神,使得眼科硕果颇丰,先后多人共获得了九项省市级科技成果奖。 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作风也吸引了各地的病人慕名而来。据眼科主任郑海华介绍,2009年,眼科门诊病人近50000 例,住院病人达1500人次,年开展手术 2000例以上。由于病人多,周转快,医生们的工作强度也非常大。但他们对于加过多少班,看过多少病人,有多少病人和家属送来锦旗和感谢信都不记得了,只要病人有需要,不管时间有多晚,家中是否还有事,就会立马赶来。下午5点下班时间到了,大部分医生还在病区里工作,而周六、周日的查房更是习以为常。也正是由于医生们的尽心尽责,恪尽职守,近4、5年时间里,C04病区没有出现过医疗纠纷。患者张福元,十几年前曾在眼科动过手术,这次因为白内障手术又来到了眼科。在术后打开纱布的那一刻,面对清晰的视野,已经70多岁的老人高兴地说:“这里的医生人好,技术也好,现在我高兴的就想在床上跳个舞了”。 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近年来,眼科还积极参与了温州地区免费白内障助残复明工程,给许多贫困患者带来了福音。就像眼科郑穗莲副主任所说,为白内障盲人尽一份努力是每一位眼科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温州地区最早参与白内障免费助残复明手术的科室,从2007年开始,每年夏季,在民政、残联等有关部门的组织下,眼科们医生们爬山涉水,深入海岛山区等我市各基层乡镇,积极筛选符合手术标准人员,并接至我院进行精心治疗。随着复明工程的深入开展,筛选人数也不断增多,去年达到了近500例,而近两年,每年手术人次已超过100例,今年还拟将增加至300例。免费复明手术开展至今,效果显著,社会效益明显,科室也获得了浙江省助残先进集体称号。(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