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新技术新项目系列报道之二:双面“蘑菇伞” 封堵死亡路
作者:院办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0/3/25 0:00:00
2003年,我院儿童心血管内科在浙江省率先开展了对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至今已经成功地为两百余名病人实施了该手术。随访结果发现,在已实施手术的病人中从未发生死亡情况,95%以上的患儿与正常儿童无异,可以参加体育课等正常的活动等。在2009年,随着Amplatzer 采用超弹性镍钛合金丝编织的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成功用于临床,室间隔缺损伴室隔瘤形成的介入封堵技术也基本已完全成熟。 日前,笔者走进南浦院区DSA导管室,就该项技术应用的具体情况向正在准备手术的陈其主任、吴蓉洲主任了解该技术的具体情况。 陈其主任介绍,该手术技术对病人手术指征要求较高,即先心病室缺膜周部位置明确,大小合适要求高,方能保证手术成功率。而这与超声术前诊断的准确性密不可分。 膜周型VSD伴发室隔瘤是VSD的一种并发畸形,3 岁以上仍未闭合且缺损直径> 5mm ,可能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致瓣膜脱垂等严重并发症,20-30岁以内即可能导致死亡。临床上应予积极纠正。 在选取适合的病人后,操作过程中对实施手术的医师的技术要求较高,首先要进行心脏造影,进一步明确诊断及缺损位置、大小。随后就要建立一个穿过安全无害心脏缺损部位的轨道。瘤型VSD 右心室有多个出口,每个出口分流量大小不一,须选择分流量最大的出口建立轨道。术者将根据VSD室隔瘤类型用改良猪尾巴导管引导钢丝经股动脉通过心脏缺损口,再从股静脉出来,完成轨道的建立。 而根据病人病变的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封堵器也尤为关键。封堵器材料为镍钛合金、具有收缩性、记忆性、消磁等特质,对人体没有副作用,形似双面蘑菇伞,通过释放这只“蘑菇伞”,术中找到封堵缺口的精确位置后,释放这只“蘑菇伞”,然后再次进行造影,了解释放效果。同时超声科医师在术后进行监测,确认封堵器释放完全,位置理想,无分流,手术才能确认成功。 陈其主任介绍,手术后3-6个月左右,“蘑菇伞”表面有内皮细胞包裹,等同于生成了血管内皮,“蘑菇伞”安置妥当后,即可一劳永逸。与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该项技术具有创伤小,无手术瘢痕,风险低,术后恢复快等特点,与非对称性封堵器介入治疗VSD比较,能更好地避免和减少并发症能消除病人对手术的恐惧感,安全有效地为患儿解除病痛,手术后病人当天即可下床,死亡率低,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手术方式。但陈其主任也指出,目前该手术的缺点陷在于对病人病症位置的选择要求比较高,一些不符合手术要求的病人仍需传统手术治疗。 最后陈其主任也表示,这个手术的成功实施离不开超声科、影像科、麻醉科、小儿心胸外科等相关科室的配合,正是有了他们的支持和保障,才让术者无忧。采访结束后,笔者感受到:一枚小小的双面“蘑菇伞”,封堵了威胁患者生命的死亡之路,而这其间所融合的多少医者精益求精、团结协作的精神,也让人感动。 ( 施扬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