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克星
朱雪琼
曾每月来回60个小时两地奔波
妇产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副院长。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选,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温州市杰出人才,市“新世纪5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选。
前不久,在温州都市报官方微信上,一则关于职场妈妈的文章得到不少转发:在家庭与工作的天平上,如何平衡二者?这个问题引来不少女性的吐槽和困惑。而朱雪琼给出的答案是,自己的坚持和家人的理解。
朱雪琼,永嘉人,中学分别就读于罗浮中学和永嘉中学,1994年毕业于温州医学院。1998年,工作已4年的她,到天津医科大学继续读研深造。在天津读书时,儿子跟着在永嘉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她的生活重心分成了两半。心中思念儿子,又不能落下研究生学业,朱雪琼每个月都坐半夜发车的火车,来回60多个小时两地奔波。深夜,从学校坐车去火车站的路上鲜有人烟,朱雪琼就请同学记下出租车车牌,“要是真遇上什么坏人,也能找得到我。”朱雪琼笑着说,当时没什么感觉,现在想想其实自己也是“蛮拼的”。
如今,上班8小时用来处理医院事务,下班后还要联系学生、设计课题、指导论文。对朱雪琼来说,很少有上下班的概念。除了刻意腾出周末和住校回家的儿子相处,朱雪琼几乎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用她丈夫的话来说,除了医学,她在其他方面“一窍不通”。
朱雪琼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子宫恶性肿瘤的筛查、鉴别等方面。据介绍,随着生活习惯和饮食的改变,子宫肌瘤的发生率在逐年提高,每10个生育年龄的女性中就有3~4人患病。尽管子宫肌瘤绝大多数为良性,但也有恶变的可能,而且还不容易被诊断出来。
2005年以来,朱雪琼对“良、恶性子宫肌瘤的鉴别”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提出在传统看细胞形态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免疫组化指标的变化,提早把恶性子宫肌瘤“揪”出来。
“多倾听”。朱雪琼说,医生在看诊时往往直接提问,一条一条地排除其余情况,得出准确的诊断。这样虽然快,却可能给患者心中留下没有解决的疑问和恐慌。
她曾遇到一名20多岁的患者,因为和医生沟通不足,验尿时没有选取中段尿,而使检验结果出现偏差,反而吃了不少“冤枉药”,增加心理负担。妇科疾病有私密性,用药也有特殊性。对此,朱雪琼要求自己和学生做到和患者充分沟通,包括耐心解释用药的方法、纠正患者对疾病和检验报告的误区等。
温都记者 王怀慈
本文摘自:温州都市报 2015/3/8
原文链接:http://dsb.66wz.com/html/2015-03/08/content_17846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