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9岁的鲍女士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温医大附二院”)康复出院。回想起之前惊心动魄的10天,她仍是心有余悸。她也是我市首例受益于“人工心肺机”(ECMO,即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技术的孕产妇。
怀孕28周的鲍女士极度虚胖,身高160厘米,体重有190斤。2月20日,她因合并慢性高血压并发重度子痫前期、妊娠合并糖尿病、肺部感染、心衰,由外院被紧急送入温医大附二院南浦产科病区,经过紧急会诊后,孕妇入住重症医学科。该院产科主任许张晔凭借多年丰富的危重症产妇诊治经验,认为孕妇的病情有继续恶化的极大可能,连夜急诊行剖宫产术,同时抢救新生儿。
果不其然,3天后,孕妇出现呼吸衰竭、休克状态,命悬一线。该院院区领导迅速组织危重孕产妇救治团队进行充分评估,经过重症医学科、心内科、呼吸科、感染科等专家的多学科讨论后,重症医学科主任程碧环果断启用“人工心肺机”治疗。
但在治疗过程中,再遇难题。“为了寻找最佳的平衡点,我们对患者的每一步治疗都如在走钢丝绳。”程碧环介绍,由于“人工心肺机”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应用抗凝药物防止血液在体外凝固,全身脏器和创口出血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而产妇由于身体条件极差创口愈合欠佳,在高强度的抗凝治疗中出血可能性均大大增加。最终,他们在严密监测下做到了精准治疗,既保证了治疗效果又避免了发生严重并发症。
图为“人工心肺机”。一条从体内引流出的静脉血,为暗红色;另一条为鲜红色,是经过体外膜肺氧气交换后富含氧气的血液,然后回流到体内,血液颜色越鲜红,提示血液中的氧气含量越丰富。
经过治疗后,产妇的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在“人工心肺机”技术运行5天后,成功脱机,转危为安。
程碧环介绍,此次抢救,得益于产科、重症医学科、新生儿科、血管外科、超声影像科、心内科、呼吸内科等多学科合作,才能让大家在与“死神”的“拉锯战”中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机。
据了解,作为“救命神器”,此次“人工心肺机”用于救治重症产妇在全市尚属首次。温医大附二院于2018年引进“人工心肺机”治疗技术,迄今为止,共治疗了30例。此次的成功救治,标志着温医大附二院急危重症孕产妇的救治水平再上新台阶,也让“人工心肺机”技术为过去无法救治的危急重症孕产妇开启了新的生命之门。
来 源:看温州客户端-《温州晚报》 202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