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医生不要过度依赖仪器--访国际知名心血管专家林延龄教授

作者:yb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08/11/5 0:00:00
在刚刚结束的“2008温州国际冠心病介入大会”上,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总监林延龄教授又匆匆结束了他在温州的两天行程。作为享誉国际的心脏病学著名教授,林延龄先生这些年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中国各地“游学”。 对我院的医院人员进行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授课后,林教授来到了贵宾室,接受了我的采访。 人的一生或多或少总要和医生打交道,让林教授下定决心从医的缘由,正是一次和医生打交道的体验。那是高中毕业前,他的父亲突发急病,三个月里,看着父亲非常痛苦,医疗设备很简陋,打针抽血都痛苦。每天只能盼望医生来听他这么一句话:好点了吗?有没有 希望?当时他就觉得,病人和家属,竟是如此地依赖医生,原先立志于从事画家或建筑业的林教授,也从那时起开始决定改学医。而其对病人悲悯的情怀,应该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滋生的吧。 作为厦门大学厦门医学院的创办人暨院长,林教授对医学教育特别重视。林教授在各地的讲学中,经常拿某地的一个例子来证明临床基本功的重要性。病人是位农民,清晨6点钟起来肚疼、咳嗽去就医,到了乡卫生院,医生未做检查给他吃了两颗药,称吃不好再往上一级医院走。结果到了9点钟症状不见缓解,病人转至市区某大医院,因其咳嗽,医生初步诊断是呼吸疾病,于是转呼吸内科住院。在随后的全面检查中,发现心电图提示病人为前壁心肌梗塞,病人最终虽得到了及时治疗恢复了健康。 但林教授也由此发出了感慨:一位医生如果没有临床基本功,要经由机器才能进行诊断,这岂不是医学的悲哀?在国外,“doctor”(医生)意味着“learn person”(有学问的人)。如果医生只能借助机器看病,那么充其量也只能称其为“医匠”。林教授还举了一个更为生动的例子,即如果在飞机上有乘客出现急症,医生不可能让医生迫降进行机器检查后再行诊断,由此可见,临床基本功对于一位医生来说是多么重要。 林教授强调,作为一名医生,不应只了解病人的“病”,还要更多的了解病人“人”本身。正因此,所以林教授在创办厦大医学院的第一年,就开设了人文课程。林教授说,医生不只追求科技与知识,更要有内涵有智慧,有仁爱的心,怜悯的精神。 针对现在社会普遍关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林教授认为看病贵,纵的方面是国家体制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医疗政策制度的不完善不合理造成;横的方面是医生能力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生过度依赖仪器检查,忽视自己基本诊断能力的培养。他也由衷地希望医生同仁们要努力培养和提高个人良好的诊断水平,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不再过度依赖仪器检查,让更多的患者看好病、看的起病! 采访结束后,林教授就将去雁荡山摄影采风,早年学画及书法中潜移转化形成的艺术素养,对林先生成为如今的医学大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他的又一部摄影集的题目也和他从事的心脏专业颇有关联:《心创》,“心的创伤”还是“心的创造”,我没有细问林教授,但在和林教授的一番对话后,不知怎么的,我更倾向于后者的演绎。 (施扬华)
微信扫一扫分享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