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咨询
抗菌药用与不用,心中要有数

作者:王军 来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发布时间:2016/3/30 14:41:00

如今,随着网络的发达和自媒体的发展,网络上以讹传讹的信息非常多。最近有篇帖子《终于向抗生素开刀了 53种病不能再输液》,几乎是一夜之间,抗菌药在年轻的一代人中成为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有些人断章取义,极其夸大抗菌药的毒副作用,认为抗菌药都是有害的,无论何种情况一概不用。甚至是感染已经非常明显的患者也拒绝使用,最后导致疾病加重,甚至威胁生命。

与此现象相反的另一种情况是:明明只是普通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和家属却强烈要求打针输液,把抗菌药当作尚方宝剑,认为一用上就能药到病除。如果大夫不建议输液的话,有些人甚至不高兴,态度变得极其恶劣。并且,家中药箱常备有许多种类的口服抗菌药,不管是发热、咳嗽,还是头痛、流涕,更不管病情适不适合,均自行使用抗菌药治疗。

对于这样两个截然相反的阵营,大夫们哭笑不得。我国每年都有新的抗菌药管理指南问世,同时也有新的抗菌药不断出现。对于抗菌药,我们既不能畏如蛇蝎,也不能趋之若鹜,这两个极端都不可取。公众要学会科学地看待抗菌药的好与坏——该用不用,可能导致本来很好控制的感染加重,甚至失去最宝贵的治疗时机;不该用而滥用,则导致了耐药菌的大量产生,不利于今后疾病的治疗。

认清不良反应

抗菌药到底有没有副作用,又该如何正确使用呢?我们先看一看抗菌药常见的副作用有哪些。

过敏反应 任何抗菌药均有可能引起程度不同的过敏反应。皮疹、荨麻疹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较少见的如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药物热等,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容易被忽略的是,首次用药一般不会引起过敏反应,再次或多次使用相同或同类药物后,才有可能发生过敏反应。

毒性反应 抗菌药的毒性反应主要影响肝、肾功能。不过,毒性反应也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易感个体容易产生药物毒性作用。

局部刺激 主要表现为静脉或肌肉注射处疼痛或发生

静脉炎。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常见抗菌药的副作用也需要我们了解。

青霉素类及半合成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药物组织毒性极微,除口服有轻微的胃肠道症状外,一般无毒性反应。但是,青霉素类药物可以有比较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反应,因此每次使用前均需要做皮试。如有青霉素类药过敏史,则应使用其他抗菌药治疗。

头孢类

头孢类抗生素药物总体毒性较低,对一些敏感的儿童有肾毒作用,对肝功能有轻微影响,但停药后即可恢复。头孢拉定等第一代头孢类药,使用后可出现血尿;口服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

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神经毒性和肾毒性,对于易感儿童可导致听力下降,甚至耳聋,或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6岁以下儿童一般禁用。

大环内酯类

口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容易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静脉用药可引起静脉疼痛和静脉炎。其中,红霉素长期服用后可引起肝脏损害,临床已逐渐少用;阿奇霉素作为治疗非典型病原感染的首选药物,胃肠道反应虽已减轻不少,但仍然存在。

喹诺酮类

喹诺酮类抗菌药临床较常用于成人,因其动物实验发现可引起动物软骨损害,故我国许多药物指南中都建议18岁以下儿童不使用该类药。

磺胺类

易感儿童用磺胺类药后可有肾脏损害,出现血尿、结晶尿及肾衰竭,多样型皮肤损害,白细胞减少和骨髓造血功能抑制,以及恶心、呕吐等。目前,磺胺类抗菌药在儿科已很少使用。

其他

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的临床副作用较小;万古霉素主要用于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但其有肾毒性、耳毒性,肾功能不全者及年幼儿慎用。

多需经验治疗

有这么多种副作用,因此抗菌药的使用应当遵循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原则,但是如果有了明确的感染病灶,还是需要使用抗菌药的。由于细菌性感染很难有一个明确的指标,所以临床医生初次选用抗菌药时,要真正做到准确、合理极为困难,绝大部分情况需要依靠经验治疗。因此,患者和家属面对种类繁多的抗菌药是很难做出正确选择的,需要在专业的医务人员指导下才能使用。

门急诊医生使用抗菌药时往往需要遵守以下主要原则。

1. 根据血常规判断,一般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时,代表细菌感染,可考虑使用抗菌药;

2. 怀疑细菌感染时,可先用抗菌药进行经验治疗;

3. 已诊断为病毒感染或不明原因发热时,不宜早期应用抗菌药;

4. 应根据不同的细菌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相应的抗菌药;

5. 抗菌药使用要考虑抗菌作用、抗菌谱、药代动力学、细菌耐药性、药物不良反应等;

6. 应根据个体生理特点、病理变化等调整抗菌药种类或剂量,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总的来说,抗菌药的使用既要临床医师依靠自己的临床经验及临床检验结果合理选择,同时还必须把抗菌药使用依据、目的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与患者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唯有这样,才能在充分发挥抗菌药疗效与尽可能避免副作用之间找到平衡点。

微信扫一扫分享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