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当嘌呤代谢长期紊乱时,血中尿酸就会升高而发生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的直接后果是有尿酸盐针状晶体在组织中析出,由此引发的急性炎症便是痛风。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建议进行必要的干预。目前降低尿酸的方法除了低嘌呤饮食、限制烟酒、坚持运动和控制体重外,部分患者还需服用药物,其中碳酸氢钠片、别嘌醇和苯溴马隆较为常用。使用这些药物时,必须小心对待,以确保安全。
碳酸氢钠片:久服危害大
血尿酸从尿液排泄,使尿液呈酸性,而过于偏酸的尿液反过来又不利于血尿酸的排出。因此,当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尿液的pH值在6.0以下时,提示酸性较重,需碱化尿液治疗。
碳酸氢钠即我们平日说的小苏打,呈碱性,是常用的碱化尿液的药物。虽然我国规定适量的小苏打可作为膨松剂加入食品,但不等于碳酸氢钠可以随意长期服用。碳酸氢钠含有钠离子,长期大量服用可引起体内钠离子增加,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水肿和碱中毒。尤其是老年人或伴有心脏病的患者,更应注意在用药过程中监测有无心慌、胸闷、气短、水肿等心力衰竭征象,并遵医嘱复诊。
此外,服用碳酸氢钠后,尿pH值会升高,大于7.0时易形成结石,需要停药。因此碱化尿液过程中还要检测尿pH值,不可埋头久服。
别嘌醇:过敏反应易被忽视
别嘌醇通过抑制人体内合成尿酸的酶的活性,使尿酸生成减少。其不良反应较多,包括胃肠道症状(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肝功能损害(转氨酶升高、黄疸等)、肾脏损害(浮肿、少尿、蛋白尿、肾衰竭等)、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或贫血等)和过敏反应。服用别嘌醇除了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外,还须注意过敏反应的发生。
别嘌醇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各种类型的皮疹,多发生于四肢、躯干皮肤,常伴瘙痒、发热等,严重者危及生命。别嘌醇引起的过敏反应潜伏期长,可在用药后1-3个月发生,症状由轻至重,极易引起患者甚至医务人员的忽视。因此,服别嘌醇的患者如有皮疹,伴随发热,要考虑别嘌醇过敏,应立即停药,给予对症处理。为了规避过敏反应,别嘌醇一般从小剂量开始使用。过敏反应更青睐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加强防范。
苯溴马隆:饮水不足致结石
由于90%以上的高尿酸血症为肾脏尿酸排泄减少所致,作为促尿酸排泄药的苯溴马隆适用人群更广泛。但是这类药物的弊病在于:在促进尿酸排泄时,如果尿量不足,泌尿系统可能因排泄尿酸过多而形成结石。所以使用苯溴马隆时,需大量饮水,饮水量不得少于每日1500-2000毫升,这样可起到增加尿量,冲刷尿路,加强尿酸排泄的作用。此外,已有泌尿系结石者禁用此类药物。
前文已述,过于偏酸的尿液并不利于血尿酸的排泄。促进尿酸排泄的苯溴马隆很容易让尿液呈酸性,用药前后定期测量尿液的酸碱度也十分必要,必要时可加用碳酸氢钠。一般用药前两周检测尿液酸碱度,用药后至少每月检测1次。
延伸阅读
上世纪70年代,苯溴马隆首先在法国上市,2003年国际上报道该药导致严重肝毒性后,陆续在一些国家停用,目前苯溴马隆在德国和日本、新加坡等一些亚洲国家使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65期)《警惕苯溴马隆的肝损害风险》建议在使用苯溴马隆时,应从低剂量开始;治疗期间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避免同其他具有肝毒性的药物合用,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患者用药期间,应注意肝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如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全身倦怠感、腹痛、腹泻、发热、眼球结膜黄染等,应及时就诊,必要时检查肝功能并进行相应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