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我市各大医院纷纷以不同的形式为这些卫生与健康工作者庆祝节日。记者走访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看到医院墙上挂着的一封封感谢信,述说着市民对医护人员的感谢和点赞。
“感谢墙”背后
是护理模式转换
“她们照顾得比亲人还好,那种关心和体贴是不能用言语来形容的,连我这个做儿子的都感觉自叹不如。”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有一面名叫“医患沟通桥”的墙,由于墙上贴满了感谢信,又俗称“感谢墙”,上面写满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祝福与感谢。
说起这面墙的来历,温医大附二院D08骨科二病区的护士长郑文娴很有发言权,她已在这家医院做了29年的护士。郑文娴说,1990年自己刚到温医大附二院,当时还没开设医患沟通墙,不少病人出院时会留小纸条给医生和护士,上面会写着感谢的语句。还有一些患者出院后寄来感谢信,“纸条”越积越多,光是她所在的病区就收集了两大本。于是,她干脆把这些感谢信和小纸条都贴到D08骨科二病区的墙上。日子久了,医院的同事和病患都喜欢叫它“感谢墙”。
“这面‘感谢墙’上一句句暖人心的话语背后,是我们护理模式的转变。”郑文娴称,医护人员以病人为中心、主动服务,除了病情,他们更加关注患者心理上的疏导。平日病区有些病人会抵触治疗,护士们常利用休息时间进病房,与病人聊天,把病人当作自己的朋友,消除病人不少心理上的抵触。郑文娴介绍,住院区每周还开设公益健康教育课程与患者互动,设置公益书架分享健康知识。
在众多的感谢信中,一封来自七旬老人项阿婆的信格外感人。项阿婆的主治医生张宇介绍,项阿婆患有膝关节炎已有20年,已无法正常行走,需要进行膝关节置换术。但因患者年龄较大,双膝关节同时置换存在手术风险,且老伴因为意外不幸离去,心理非常脆弱。
考虑到患者的种种状况,医护人员特意安排了病房,找了和她一样病情但已经做完手术的病友,让他们有更多的话题沟通,慢慢消除项阿婆对手术的恐惧感。7月17日,膝盖置换手术顺利完成。医护人员还为项阿婆制订个体化康复方案。医护人员每次给项阿婆进行康复训练时总是非常耐心,项阿婆恢复很快,手术一周之后顺利出院。“出院后,医护人员还主动加了我们微信,他们时常发微信问我母亲最近心情怎么样,手术后恢复情况怎么样……”项阿婆的女儿说,他们这种贴心的关怀让我们倍感温暖。
走过“感谢墙”
工作“更有劲”
“感谢墙”上一句句谢谢,让医护人员倍感暖心。
“病人表达的那一句句‘谢谢’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我们的医护人员只要经过感谢墙,都会非常有动力,毕竟,大家的辛苦付出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肯定,工作起来就更有劲了!”郑文娴说,这就是“感谢墙”的力量,对于他们来说,这面墙是他们最开心也是最好的礼物。
许多人因为经历过十分艰难的求子之路,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还要经受身体上的各种不适,所以容易出现情绪焦虑、抑郁等状况。所以,科室里提倡“微笑服务”,让患者缓解焦虑症状。通过贴心的服务,让前来住院的女性都能达成心愿,成功孕育新生命,这是她们最大的幸福。这些感谢信,也不断地激励着她们拿出更好更贴心的服务,让患者满意的同时,也让自己收获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来源:温州晚报
链接:http://www.wzrb.com.cn/%255C/article963538sho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