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发病率在五十万分之一
别的新生儿一次能喝掉五六十毫升的奶,而出生7斤多的女婴沫沫每次奶量不足十毫升,吃一次闹一次不说,其腹部还肿胀得厉害。日前,温医育英儿童医院小儿外科医生对其进行“剖腹产”,从她腹腔取出了个寄生胎。昨天,出院数日的沫沫已恢复正常奶量。
女婴腹部肿胀“怀”了胎中胎
5月初,怀孕38周的产妇陈女士被家人送到温医附二院产科待产。5月5日,她剖宫顺利产出女儿沫沫,重3.61kg。孩子健康出生本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可初为人母的陈女士却一筹莫展。
原来陈女士在怀孕30周时,产检B超发现胎儿腹腔回声异常,可能有畸胎瘤,其间B超随访提示胎儿腹腔包块呈持续增大趋势。经过综合考虑,医生建议陈女士生下孩子后,再为婴儿进行相关摘除手术。
“其他孩子都吃得很欢,我家这个吃一点就哭闹,而且肚子越来越大,皮肤被撑得发亮,毛细血管清晰可见。”沫沫出生后腹胀明显,像吹了气的皮球,连吃奶都显得很吃力,看着其他孩子出生三四天奶量都增加到五十毫升,而自家孩子连十毫升都吃不了,陈女士那是一个心急。
担心孩子营养不良,出生不到一周的沫沫被转到育英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救治。经进一步B超检查,发现沫沫腹腔内左肾与膀胱之间可见一巨大囊实性包块,其内实质性部分包含骨骼脂肪等结构。腹部平片发现腹部肿块内多发条状、斑片状高密度影,可见骨骼影。对此,医生排除畸胎瘤,判断为寄生胎。
而CT增强发现其腹膜后一巨大囊实性占位,范围约102×87×86mm,其内可见一不规则团块影,大小约95×63×60mm,密度不均,可见脂肪密度影及骨骼影,增强扫描后病灶实质部分可见强化;周围肠管受压推移改变,左肾受压向前外侧移位,左肾血管被包绕。
“肿块长在肾静脉和肾动脉之间,四周布满了重要血管,手术风险很大。”面对棘手的手术,小儿外科主任李仲荣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将包绕的左肾动、静脉得以保留,紧紧贴壁的降结肠系膜血管无损分离,最终完整切除胎中胎。
寄生胎是活组织会吸收营养
如果不手术,寄生胎会不会随着沫沫长大,而发育成人?
“它是活的组织,但还不算生命,以后也不会发育成健康的婴儿出生。”李仲荣说,孪生胚胎在发育时,一个胚胎被包入另一个胚胎之中,当包入的那个胚胎发育成形分娩后,被包入胚胎存在分娩后的胎儿之中,随婴儿一起生长,吸取婴儿的营养,但寄生胎的胚胎往往发育不全,四肢大小不等,或是缺肢,或没有内脏,所以不可能存活。但是,它可以依靠宿主供给营养,而生长,所以叫寄生胎。
李仲荣说,沫沫体内的寄生胎可见四肢雏形,但指(趾)发育不全,为2-4根,可见肠管结构及软骨及骨组织等结构,多部位取材,镜下见软骨组织、骨组织、肠管结构、脑组织、肾小球等结构,部分发育较成熟。
“如果宝宝继续长大,寄生胎也可能继续长大,一直到营养跟不上、坏死,那时,就会威胁宿主宝宝的健康。”李仲荣表示道。
据悉,寄生胎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发病率在五十万分之一。由于受精卵在胚胎发育早期的内细胞群阶段,胚泡内全能细胞团分裂成2团或2团以上的内细胞群,如这些内细胞群均等地发育便成为正常双胞胎或多胎,如因某种原因其中一团或几团内细胞群发育受限或停止,被包入另一团发育良好的内细胞群所形成的胎儿体内,就成为单具或多具寄生胎。寄生胎无独立生活能力,但于寄主体内仍是活的组织,并随寄主的成长而增大,营养供给来自寄主,常因营养缺乏而造成发育不正常或严重畸形。
李仲荣表示,目前寄生胎病因尚不明确,但寄生胎可寄生于完整胎体的任何部位,但多发部位为腹膜后及腹腔,表现为逐渐增大的腹部包块。被寄宿的新生儿多为肚子明显比其他孩子大,但食量不大,偶尔不愿进食、不爱睡觉。
本文摘自:温州商报 2016/6/09 第6版
原文链接:http://wzed.66wz.com/html/2016-06/09/content_19719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