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附二医”)六幢楼与八幢楼之间,有个面积不足6平方米的小亭子。这里既是育英志愿者设立的幸福志愿站,也是提供服务的平台,退休干部、高校学生、资深医师各尽所能,为来往病人及家属提供更多便利。
元旦后的天气依然是阴雨不定,在附二医院区来往的匆忙身影中,身着红色志愿马甲的志愿者们如同一抹抹冬日的煦阳,给大家送来温暖。
数十本通讯簿,写满了病人及家属的姓名
志愿站靠近窗口处,站着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来往的病人及家属探头问一声,他就忙不迭地过来俯下身子,耐心回答他们的问题。
“我们要去心血管科,在哪栋楼?”“就是对面这栋楼,走进去坐电梯。”“我挂的是这个科室,要找哪位医生?”“你有预约吗?我教你先预约一下。”“这里有没有热水?”“有的,是孩子要喝冲剂吗?那要水稍微凉一点再冲。”……
来往咨询的人络绎不绝,从门诊咨询、就医信息、物品寄存到银行、公交查询等等不一而足。站了一个上午的老人,双腿都有点发颤,到了中午,才歇了口气。“忙?以前上班的时候比这还忙,当了一辈子医生,闲不住。”老人名叫谢了武,今年80岁,原任附二医放射影像科主任的他退休后精神依然矍铄,数十年的工作经历使他对院区的一切都熟谙于心,对于那些方向感较差的病人家属,他还会细心画出路线图。
正说着话,又有一位咨询者在窗口踟蹰,这是一个面色憔悴的中年人,提着刚拿到的影像片。谢了武拿过这些影像片,仔细观察,“你这是腰椎突出,打入钢钉情况不是太好……”之后又询问患者情况,得知这位刘济云(化名)先生在温州当保安,家里并不宽裕,病痛实在撑不住了才过来检查。谢了武随即写下相关科室的位置和医师联系方式,让他尽快去诊治。
随后谢了武在随身带的通讯簿上记下了刘济云的号码。这本封皮都翻皱了的小册子,密密麻麻记录了上百个他帮助过的病人、家属姓名及联系方式,“我会定期问他们的情况,看还有没有需要我帮忙的。”谢了武说,作为一名拥有60年以上党龄的老党员,他希望能用有限的生命服务更多人,而这样的通讯簿,他已经攒了数十本。
三百多篇志愿者日志,接力育英奉献精神
志愿站里面积太小,又放满了各种寄存及后勤物品,中午谢了武老人只能倚靠着桌子稍微休息一会儿,而与他搭档的温医大仁济学院大三学生陈嘉琦还在院区各个门诊部门来回奔波。“从导诊、陪检、送检到协助病人办理出入院手续,必须得各幢楼、各层楼之间不停来回跑。”陈嘉琦说。
到了饭点,陈嘉琦回到志愿站,填写志愿服务记录表,经过核查,11位志愿者一个上午共提供咨询470次,打印报告250次,协助挂号380次,就医引导67次等等,共计1226次服务记录。“最大的感想就是忙,各种各样的事情很琐碎,需要格外耐心和细致,也算是提早了解这个职业。”陈嘉琦说。
“有时候也会遇到来自病人和家属的一些误解,也很有压力,但看到谢老师这个年纪还这么精神,特别受鼓舞,跟着老前辈能学到很多”。仁济学院护理专业学生李婷婷特意从茶山校区赶过来参加志愿服务。一天的工作告一段落,李婷婷在志愿者日志上写下了自己的感言——“以后也要从身边点滴做起,帮助别人,充实自己。”
“我们积极与校园志愿队接轨,建立了育英志愿者管理信息系统,采取轮班制,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附二医育英志愿者项目负责人黄济东介绍,志愿队伍里既有谢了武老人这样老骥伏枥的离退休干部,也有像陈嘉琦这样来自本地高校的志愿者,通过系统管理,让他们记录下每一次服务经历,目前已经留下了300多篇志愿者日志。
除了老少搭配的常规组外,育英志愿队还设有康复支持、生命支持、心理支持等三支专业服务组,由资深骨干医师带队,提供贴心服务。“不仅仅是志愿服务,我们还希望通过这样逐步的引导对接,传递互助奉献的志愿精神,打造一批高级专业医疗社工服务人员, 为病人提供更为专业全面的服务。”黄济东说。
本文摘自:温州日报 2016/1/13 第5版
原文链接:http://wzrb.66wz.com/html/2016-01/13/content_19214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