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2年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通过“流动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使陆上救护车的转运距离达到半径200公里,为来自整个浙南地区、福建闽北地区和金华地区的危重新生儿开辟了生命通道,平均每年有100多例危重新生儿得到安全转运和有效救治,大大地降低了这些区域内危重新生儿的死亡率。其中的“救命恩人”就是第二届“瓯越名医”——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新生儿学组委员林振浪。
建立新生儿转运网络系统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这个“流动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林振浪:“流动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得益于新生儿转运网络。由于拥有高端医疗设备和技术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仅存在于少数地区的少数医院,而危重患儿却散布在所有的各级医院,因此转运网络成为连接NICU与下级医院的重要枢纽。通过转运网络,可充分有效地利用昂贵而有效的新生儿危重病医学技术资源,实现危重新生儿合理分级救治,避免延误病情和资源浪费。
2003年我们最早在浙江省开展新生儿转运工作,并建立完善的新生儿转运系统,把“流动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送到浙南和福建闽北地区,为危重新生儿得到及时救助提供有效保障。
记者:为什么想到建立这个系统?
林振浪: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新生儿科肩负着浙南、浙中和福建闽北地区危重新生儿的救治重任,许多病人需要转诊到我们医院。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由于当时缺乏专业的转运系统,不少危重新生儿在转院途中病情加重甚至夭折,还有不少病人因病情危重不敢转送,滞留在基层医院,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根据浙江省新生儿死亡率报告,温州地区当时新生儿死亡率情况持续排在全省的中下游水平,这不仅与温州地区经济状况在全省的排位不相适应,更与温州地区医疗技术水平稳居全省第二的位置相矛盾,而开展新生儿转运是降低整个区域新生儿死亡率重要的一环。
他是国内新生儿科界的明星
记者:您每年10余次会应邀在全国、长三角地区等医学学术会议作专题报告,可谓是新生儿科界的明星,能否谈谈您最出名的一个研究成果?
林振浪:2002年我申报了浙江省卫生厅课题并获批,与长春一医疗仪器厂家联系,特制了新生儿能使用的亚低温治疗仪,在国内最早之一开展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亚低温疗法。在美国西奈山医学中心林锦教授的帮助下,2006年临床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Perinatology(围产医学杂志)上,引起国内外关注,这篇论文至今已被国际SCI论文引用58次,包括被美国第六版新生儿复苏指南教材引用。
2011年我参与了由复旦大学儿科医院邵肖梅教授领衔的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治疗指南的制定。2009年和2010年,我们的课题先后获得温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二等奖。
近5年来我还主编、参编10部著作,其中主编的《早产儿家庭护理全攻略》专供普通市民阅读、推广科学合理的早产儿家庭护理方法。
记者:温州的新生儿科,尤其是在早产儿救治方面,在全国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林振浪:2002年我负责新生儿科工作后,提出并参与组建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围产新生儿医学中心,经过几年努力,围产新生儿医学学科相继成为浙江省围产医学重点学科和支撑学科。目前我院围产新生儿医学中心已成为浙南和福建闽北地区高危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儿死亡率降至1‰左右,接近国际发达国家水平。
我每年都受邀到全国各地会诊,平均每年会诊50多次。如2012年,我受邀赴天津市一家三级甲等医院会诊,对双胞胎中一例出血后重度脑积水早产儿施行了脑室储液囊皮下植入手术,现在近3岁,随访完全正常。
将高规格的培训办到温州来
记者:近年来,几次高规格的围产医学培训都在温州举办,您在其中做了哪些努力?
林振浪:2001年底我从日本进修回来后,鉴于当时新生儿复苏不规范,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较高,首先在院内采用2000年版的《美国新生儿复苏教材》对新生儿科医生、护士、产科医生、助产士进行培训,获得良好的效果。2003年我担任温州市新生儿死亡评审组副组长,由于当时不仅温州地区、全国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较高,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为进一步降低温州地区新生儿死亡率,我向市卫生局妇幼处领导建议并立即获得支持,先后在温州市及各县开展规范化的美国新生儿复苏教程(NRP)培训工作,并同时邀请美国、加拿大等新生儿科专家给予指导。
为配合新生儿复苏培训工作,近十年来我主持了每年“围产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国家级和省级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班;2012年、2014年成功主办两届“温州国际围产医学高峰论坛”,邀请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台湾以及国内著名专家讲座,2012年中国妇产科网站实时报道会议盛况;今年10月31日还将举办第三届“温州国际围产医学高峰论坛”。
本文摘自:温州晚报 2015/10/15 第18版
原文链接:http://wzwb.66wz.com/html/2015-10/15/content_18847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