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温州都市报2015/7/18】游完泳回家,男孩床上溺亡? 医生告诉你:这无科学依据!

作者:管理员 来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发布时间:2015/7/20 15:36:00

 游泳呛水后,在床上也可能溺亡?这几天,一篇题为《男童游完泳1小时后床上溺亡?家长不得不警惕干性溺水》的帖子,在微信朋友圈广为流传,让不少家长捏了把汗。昨天,温医大附二院急诊科副主任孙来芳给出答案,网帖中男孩的死亡可能是游泳诱发了一些基础疾病的发生,而不是在床上出现溺亡。

 帖子提到,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一名10岁小男孩,和妈妈去泳池玩。回家一个小时后,妈妈发现午睡中的小男孩吐了一脸白沫,在床上溺亡了。帖子里有专家分析,小男孩溺亡是因为急性肺水肿引起的。

 孙来芳说,帖子所说的溺亡没有科学依据。第一,在水里才叫溺水,离开水面就不能叫溺水。第二,溺水分为干性溺水和湿性溺水,主要根据遇溺者的肺里有没有水来判断。如果肺里没有水的,属于干性溺水,就是人在溺水时,出于自我保护,会出现喉头痉挛,阻止水进入,同时也将空气阻挡在了外面,造成窒息。而湿性溺水,是指溺水时,大量水通过气管进入到肺泡,肺部因为无法供氧最终导致溺水者窒息而亡。第三,口吐白沫不是溺水的表现。另外,急性肺水肿不是马上发生的,最快是在呛水24小时后才有可能出现症状。

 孙来芳判断,帖子中小男孩死亡的原因,可能是游泳诱发了一些基础疾病的发生,但具体原因要通过尸体解剖才能明确。

 此前,本报曾报道平阳一女子在游泳时突发脑溢血而晕倒在泳池里(详见本报6144版报道)。孙来芳提醒,一些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不适宜游泳:如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脏病患者,不宜游泳,若病症比较严重的,绝对要禁止游泳;患肾炎、支气管哮喘、急慢性中耳炎及鼓膜穿孔等病的患者,游泳可能使病情加重;大病初愈者、体质虚弱者,最好经过一段时间的陆上运动,使体质有所增强再游泳,以免发生危险。

 本文摘自:温州都市报 2015/7/18 A3

 原文链接:http://dsb.66wz.com/html/2015-07/18/content_1848424.htm

微信扫一扫分享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