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床呼叫……”“32床呼叫……”“41床呼叫……”
笔者一走进温医大附二院、育英儿童医院成人呼吸内科的病区,就听到护士站此起彼伏的床铃呼叫声。走廊上,穿着蓝色隔离衣的护士不断进出,赶往呼叫的病房。
护士站一个护士低头在认真核对配药,手边是长长的药单。
一个护士则正在打电话从其他病区借调一台高频通气温湿化治疗仪。
护士站后面,几位医生则在电脑前抓紧时间看片子、写病历。这般忙碌的场景已成为近期呼吸科病区的工作常态。
近两周以来,作为收治新冠感染患者的其中一个“主战场”,成人呼吸内科无疑成为全院最忙碌的科室之一。
“当前我们的医疗和护理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呼吸内科副主任夏晓东坦言,重症和危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增多是当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全院都是呼吸科
网上有这样一个段子,医院目前除了呼吸科还是呼吸科,有骨呼吸科、儿呼吸科、胃肠呼吸科、妇产呼吸科……虽是段子,幽默之余却也道出了当前患者增多、医疗资源紧张的现实。
疫情高峰来临,为了接诊更多的新冠患者,全院统筹调度,分层分级,打破按学科、按专业收治患者,确保能收尽收、应治尽治。
“特殊时期,我们就是患者的最后一丝希望,因此,一定要尽力收治好每一位急危重症病人,应收尽收。”面对危重症患者,呼吸科的任务之一是及时介入,避免患者气管插管抢救,避免患者需要气管插管抢救。
夏晓东说,“虽然现在几乎全院都收治新冠患者,但相关的会诊还是需要呼吸科的医生,因此最近我们的会诊量成倍激增,每天不是在会诊就是在去会诊的路上。”呼吸科的值班医生一天的会诊量高达70、80个,以往最多是10几个。“真的就是像在打仗。”
“这段时间每个科室人手都很紧缺,‘带病上岗’几乎也是每位医护人员的常态。”夏晓东知道,此时此刻不是“矫情”的时候。
为了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人手不够,只能加大排班频次。高烧扛不住的医护先休息,其他烧退了还能扛的人先顶上去。“没办法,这段艰难时刻,我们难,患者更难,他们还需要我们。”身着白衣,既是使命,也是铠甲。夏晓东说,“穿上白大衣的那一刻,我就感觉充满了力量。”
生病的医生给生病的患者看病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医院的医护人员接触新冠患者较早,一个个都很快相继“中招”。于是,诊室里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诊室中咳嗽声此起彼伏,生病的医生给生病的患者看病,医生用沙哑的声音告诉患者要多喝水、多休息。
成人呼吸科吴立琴副主任医师说,“有一次患者对我说,医生你好像病得很严重,你要注意多休息。”这句话,让看了一上午门诊没办法喝一口水的她心头一暖。平时状态下,一个呼吸科医生门诊大概可以看30几个患者,“最近这段时间,门诊常常一天要看90多位患者。”一周安排三天门诊,每次门诊结束,“感觉嗓子都不是自己的了,声音完全沙哑发不出声。”“但是患者来到医院,就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辛苦点不算什么。”朴实而坚定的话语道出了门诊医师们的共同心声。
为了让自己有更好的状态面对患者,颜孙舜副主任医师“阳康”后选择用运动治愈自己。他说,“白天诊治新冠,晚上解答新冠,夜里做梦都是新冠”,于是他在白天“跑”完会诊之后,晚上10点多又去夜跑了5公里,引得朋友圈一众医护人员的担忧。颜孙舜也劝告大家,“因为平时我都有运动的习惯,心率很稳,没有运动习惯的朋友还是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量力而行。”
上班用跑,讲话靠吼的护士
L103呼吸内科副护士长马萍介绍,这个阶段的呼吸科病房每天都是“满员”状态,科室里人员有限,工作量却是以前的好几倍。“因为戴着防护口罩,现如今一个个雷厉风行,说话都要靠吼。”
“最难的时候,我们有9个护士同时发烧。我真的很心疼,也很无奈,特殊时期科室人手十分紧缺,我的护士姑娘们没有一个请假。”如此高压工作状态下,年轻护士的成长速度也飞快。面对一个个危重症患者,医护人员不仅要争分夺秒进行救治,还要用嘶哑的嗓子安抚家属的情绪。
L104呼吸内科副护士长陈敏说,“病人多,病情重,怎样在超负荷工作量的情况下把每天的患者治疗护理工作圆满完成好是我每时每刻在思考的,我想尽可能分担点我们医院急诊病人的压力,共同渡过这次高峰期”。
目前,病区收住的患者都是以重症患者及部分危重患者居多,大部分患者需要依赖氧气,意味着病区的医护工作、医疗设备的压力一下子倍增。连续多日地连轴转,再加上“阳”而未愈,很多医护人员的身体都到达了极限,但大家都硬撑着坚守在一线,竭尽全力为患者开启希望的大门。
现在病区里绝大多数都是75岁以上的新冠老人,80-90岁的占一半以上,90岁以上的也有10余位,他们中大多有基础疾病,护理难度很大。“新冠患者病情变化快,而且又都是重病人,每床患者的病情都需要我们打起十二分精神及时关注。”陈敏感概,“还好有其他科室支援的护士姐妹。”说完指着护士站里正在埋头整理药物的一位护士,“这是孙自芬老师,她已经过来支援三周了,是我们这里‘跑’得最快的护士,一听到床旁铃响,就会火速赶去病房。”
孙自芬副主任护师来自血管外科,她感叹,“我已经快退休了,这次服从医院安排来呼吸科支援。感觉和在外科病房时不太一样,这里没有‘轻重缓急’的感觉,每一天都很忙,几乎每天都有抢救。”
白衣为甲,淬火弥坚。还有许多像他们一样的无名英雄,默默奋战在“疫”线。他们冲锋在前毫不畏惧,“一呼一吸”间书写医护担当。在他们身上映射出了医护人员无私的情怀、对工作的热爱以及对患者的负责。他们就像一束光芒,照亮了这至暗时刻,向所有坚守岗位的附二人致敬!
(宣传统战处 汪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