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2020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我院多项科技创新成果获奖,其中,朱雪琼教授团队项目成果“基于水通道蛋白的羊水量异常的分子机制创新及应用”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刘小征教授团队项目成果“多模态FMRI探讨AD已于症状的脑机制以其应用”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与嘉兴市第一医院合作的占恭豪教授的团队项目成果“三叉神经痛的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与温州医科大学合作的张雄教授团队项目成果“散发性帕金森病的风险因素评价及相关干预”获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基于水通道蛋白的羊水量异常的分子机制创新及应用
朱雪琼教授团队
妊娠期羊水量异常会导致围产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临床上约有30%~50%的羊水量异常原因未明,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因此,探讨其发病机制和有效防治一直是临床的难点问题。
朱雪琼教授团队从2007年开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的支持下,对胎盘、胎膜中水通道蛋白的表达在妊娠期羊水量异常发病中的作用及相关信号通路进行了系列研究,建立了胎盘、胎膜中水通道蛋白的表达与妊娠期羊水量异常密切相关的理论体系,形成了通过调控胎膜中水通道蛋白的表达来治疗妊娠期羊水量异常的理论基础。本研究成果深化了对羊水平衡调节和母儿液体交换的分子机制的理解,明确了原因不明羊水量异常的发病机制,为针对MAPK信号转导通路而调控AQP3表达的新药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减少妊娠期羊水量异常的发生及有效治疗发挥了积极作用。
该项目共发表期刊论文43篇,其中SCI收录16篇。7次受邀在国内、外会议上进行大会交流。授权专利3项。共培养研究生11名,包括博士生4名。本次获奖是该团队第三次获省科技进步奖。
多模态FMRI探讨AD已于症状的脑机制以其应用
刘小征教授团队
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讨阿尔茨海默症(AD)患者抑郁症状的脑功能机制,确定AD患者抑郁症状对应的脑功能网络,对于AD早期诊断和精细化药物干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刘小征教授团队历时8年,围绕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技术对伴抑郁症状AD患者的脑自发活动和与抑郁症状密切相关的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CSTC)神经环路的脑机制进行系统研究,该研究结果揭示了AD患者抑郁症状存在CSTC环路的神经病理机制,提示伴有抑郁症状的AD患者可能是AD疾病谱的一个亚型。
围绕本成果,团队已经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SCI 16篇, 中华系列论文2篇。该成果已在国内数余家医院推广应用,多次举办功能磁共振技术推广培训班,有利于功能磁共振技术更好应用于脑机制的研究,对临床治疗阿尔茨海默症起到积极的作用。
散发性帕金森病的风险因素评价及相关干预
张雄教授团队
帕金森病(P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上尚无对因治疗的药物。研究团队围绕帕金森病的风险因素评价、诊断与干预策略开发方向展开研究。
首先,该团队提出了微量元素硒、铜、铁和锌在PD患者血浆中的变化趋势及与PD的关系,并运用SVM建立了一种PD的预测模型;
其次,通过标签多态性位点系统研究了ALDH2对中国人群PD发病的影响,率先确认了5-HTTLPR与PD发病风险的正相关以及在中国人群的特点;
最后,发现抗抑郁药帕罗西汀和中药单体金丝桃苷对PD多巴胺神经元损伤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
该成果发表SCI论文10篇,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他引共212次。其中,3篇他引次数达40次以上。研究成果为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和临床转化意义。
三叉神经痛的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
占恭豪教授团队
三叉神经痛号称“天下第一痛”,发病时痛不欲生。三叉神经单支或者多支的病变均可引起疼痛症状,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占恭豪教授团队自2010年开始开展局麻下三叉神经痛的微创介入治疗,包括“经圆孔第二支颅外射频,经卵圆孔半月节射频热凝术”、“眶上、眶下神经射频热凝术”等,实现对三叉神经各分支进行高选择性射频,提高三叉神经痛治疗的安全性和满意度。
围绕本成果,发表论文数余篇,该成果已在国内十余家三家医院推广应用千例,真实解决患者的痛苦,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获奖名单
秉持“科技兴院”的发展战略,我院不断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大力推进科研创新,重视与合作单位的学术交流,拓展我院科研研究的空间,为把我院建设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医院和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而努力。
(作者|科技处 祝圣洁 编辑|宣传统战处 占亚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