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一直是医学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1月1日,温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杏林青年志愿者服务社携手外国语学院叙事医学团队、大学生生命教育协会围绕生命教育策划开展了“生命巴士”系列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珍爱生命、敬畏死亡。
在第一课中,参与者推开思辨之门,走进“生命体验馆”。“你们好,欢迎来到生命体验馆,你即将在这里开启一段出生入死的旅程……不欺自己,不怨他人,谨以初心,与真实相遇。”随着电子提示音的响起,参与者正式开启了对生命的体验。
在这个微缩的“社会”里,参与者们会在两难的处境下去探讨道德、本能、亲情等人生命题。跌宕起伏的剧情,出乎意料的反转,以及令人慨叹的“世事无常”······生命体验馆的剧情引起了参与者强烈的共鸣。“这次活动让我更加明白活着的意义,让我对死亡少了一些迷茫。”一位在剧本中摆脱“死亡”重获“新生”的参与者感慨的说道。
当参与者走出“生命体验馆”,走向他们的是托尔斯泰笔下的“伊凡·伊里奇”。这堂由外国语学院叙事医学团队的陈蓓蓓老师带来的文学鉴赏理论课,向参与者展示了伊凡·伊里奇将死时各个阶段的心态转变。怀疑、痛苦、愤怒、无奈……“我曾经认为自己是苏格拉底,现在我发现我是伊凡·伊里奇。”在感受伊凡·伊里奇的百感交集后,参与者们对生与死有了新的认识。
“生命巴士”沉浸式生命体验课程是“37℃生命支持”项目新的探索。“当我们发现社会上的一些大学生因为压力过大而选择轻生,我们会发现生命教育的开展之于大学生是密不可分且迫在眉睫的。”37℃生命支持项目的发起人——附二医血液肿瘤科林晓骥医生和同学们讲到,“同样,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情况往往会更加复杂,我们能从他人对生命的理解中充实自身,减少对死亡的迷茫,这就是本次活动的意义所在。”
文/吴子奇 朱天奇 图/郁王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