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干捐献这样一颗种子已经深植在我心里,只要得到成长的机会,就一定会发芽。”
2月28日,我院学子毛同学在宁波顺利完成了造血干细胞采集,成为温州医科大学第21例、宁波市第130例、浙江省第76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为远方的患者带来了春天。
毛同学与造干捐献之间可谓“相逢必是有缘客”。早在入学时,毛同学就被学长捐献造干成功的事迹打动,萌生了捐献造干的愿望。随后,在第二临床医学院杏林青年志愿者服务社的大力宣传下,他进一步了解了造干捐献事业,打消了疑虑,坚定了捐献造干的信念感,并在2019年成功加入中华骨髓库。
作为一名医学生,毛同学深知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治疗多种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性,但非血缘关系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率一般仅仅是万分之一甚至更低,他对自己能够配型成功并没有抱很大希望。后来得知自己配型成功时,他形容当时的心情“堪比中彩票吧”。但捐献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毛同学的体重只有近患者体重(患者体重96KG)的一半,因此他需要采集的造血干细胞量远超常人。面对这个特殊情况,他说:“我在得知匹配成功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捐,没有这会不会伤害自己、会不会有后遗症这样的顾虑,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学院杏林志愿者服务社的大力宣传。”有了来自理论知识的底气,毛同学坦然地做好增重、锻炼等准备工作,打消家人的顾虑,自始至终不曾动摇捐献的决心。
由于社会大众对造干捐献等医学常识的认知不够,想动员没有医学背景的大众入库捐献的难度很大。针对这个现象,毛同学说:“作为医学生的我们,应该走在前面,做给大家看。”而这也正是他克服体重问题、坚持捐献的初心和使命。他接下来将继续致力于传播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鼓励更多人加入中华骨髓库,传递生命新希望。
截至2021年11月,我校“生命相髓”志愿服务团队已成功动员4021人库(其中我校实现捐献共20例),有力地助推了温州地区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的发展,用生命火种谱写了鲜艳温暖的红色生命线。
(作者|学生工作办公室 申俊旦 朱天奇 洪秋蕾 编辑|宣传统战处 栾晨曦)